自諸葛亮用空城計退敵之后,司馬懿大軍退去,魏國暫時無戰(zhàn)事。然而,在這短暫的和平背后,諸葛亮并未放松警惕。一日,他獨自來到城外,遙望遠方,心生一計。
諸葛亮回到軍營,召集眾將,道:“我國雖暫時無戰(zhàn)事,但敵方勢力仍然強大。若我們長期守城,必定會消耗國力。為今之計,我欲派使者前往敵國,尋求和平,以此緩解我國壓力。”
眾人聽后,議論紛紛。有的將領認為此舉太過冒險,怕使者落入敵手;有的則贊同諸葛亮,認為這是我國長遠之計。
諸葛亮見眾人猶豫不決,便引用《孫子兵法》中的一句話:“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?!彼忉尩溃骸昂推街罚瑢嵞松喜?。我國若能借助外交手段,與敵國和解,既能保全國力,又能使我國百姓安居樂業(yè)?!?/p>
在諸葛亮的堅持下,使者終于出發(fā)。經過一番周折,使者成功抵達敵國,與敵方使者進行談判。在諸葛亮的巧妙策劃下,雙方達成協(xié)議,約定共同對抗其他國家,不再互相侵犯。
消息傳回我國,舉國歡騰。諸葛亮站在城樓上,望著遠方的敵國,心中感慨萬分。他想,這次和平的取得,離不開自己的智慧與謀略,更離不開我國人民的共同努力。
從此,我國與敵國和平共處,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諸葛亮繼續(xù)為國家出謀劃策,為我國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。而那段歷史,也成為了后世傳頌的佳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