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家的廚房里,有一道菜,那是我媽媽最拿手的——紅燒肉。每當這道菜端上桌,整個家里都彌漫著誘人的香氣,讓人垂涎欲滴。
媽媽的紅燒肉,色澤紅亮,肉質(zhì)酥爛,入口即化。她的秘訣在于選用上等五花肉,先將肉煮至半熟,去除多余的油脂,再選用十幾種香料,如八角、桂皮、香葉等,熬制一鍋香氣四溢的調(diào)味汁。烹飪過程中,媽媽總是小心翼翼,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。
“民以食為天”,這句話在我家得到了充分的體現(xiàn)。媽媽的紅燒肉不僅美味,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。紅燒肉,又名“東坡肉”,源于宋代文學家蘇軾。蘇軾在貶官黃州期間,發(fā)明了這道菜,因其色澤紅亮、味道鮮美,深受人們喜愛。
媽媽在烹飪紅燒肉時,總會引用蘇軾的詩句:“世人笑我太瘋癲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”這既是對蘇軾豁達人生態(tài)度的贊賞,也是媽媽對烹飪藝術的追求。她認為,烹飪就像人生,需要用心去感受、去體驗,才能做出美味佳肴。
在我心中,媽媽的紅燒肉不僅僅是一道菜,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。每當我遇到困難,看到那道熟悉的紅燒肉,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溫暖的力量。正如古人所說: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”媽媽的紅燒肉,正是這種精細、用心烹飪的體現(xiàn)。
如今,我已經(jīng)長大,開始獨立生活。每當我在外吃到美味的紅燒肉,總會想起媽媽的身影,想起那熟悉的廚房。我知道,無論走到哪里,媽媽的紅燒肉都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