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風(fēng)拂面,綠意盎然,我踏著輕快的步伐,來到了村頭的那座古樸的小橋。橋下流水潺潺,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。忽然,我眼前一亮,一座茅屋映入眼簾,那是村居。

茅屋的周圍,一片翠綠的稻田,稻苗隨風(fēng)搖曳,宛如一首優(yōu)美的田園詩。茅屋前,幾位老人正悠閑地聊天,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。我想起了辛棄疾的《清平樂村居》:“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吳音相媚好,白發(fā)誰家翁媼?大兒鋤豆溪東,中兒正織雞籠。最喜小兒無賴,溪頭臥剝蓮蓬?!?/p>

小學(xué)四年級續(xù)寫改寫:《清平樂·村居》改編 (550字)

這里的老人,正是辛棄疾筆下那位“白發(fā)誰家翁媼”。他們勤勞、善良、淳樸,他們的生活充滿了詩意。我不禁想起了陶淵明的《歸園田居》:“少無適俗韻,性本愛丘山。誤落塵網(wǎng)中,一去三十年。羈鳥戀舊林,池魚思故淵。開荒南野際,守拙歸園田?!?/p>

陶淵明追求的是一種與世無爭、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。而這里的老人,也在用他們的方式,詮釋著這種生活。他們沒有華麗的衣物,沒有高檔的家具,但他們擁有幸福、快樂。這讓我想起了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的一句話:“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”是啊,只有知足,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。

站在村頭,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好的畫面:稻田里,孩子們嬉戲玩耍;小橋上,老人悠閑地聊天;溪水旁,魚兒自由地游弋。這里,是人間仙境,是心靈的歸宿。

走進(jìn)村居,我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。這里的每一處景物,都讓我心生敬意。我想,這就是辛棄疾、陶淵明所追求的田園生活吧。在這里,我可以放下世俗的煩惱,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。

歲月如歌,時(shí)光荏苒。愿這美好的村居,永遠(yuǎn)留存于世,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