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,繼續(xù)在春秋的廣闊天地中行走。一日,陽光明媚,孔子一行來到一個村莊。正值正午,太陽高懸,熱浪襲人。兩個小孩兒正在路邊激烈地爭論著什么,吸引了孔子的注意。
一個小孩兒說:“太陽剛升起時離人近,所以感覺太陽大;而到了中午,太陽離人遠,所以感覺太陽小。”
另一個小孩兒反駁道:“不對,太陽剛升起時,太陽的光芒還未完全照射大地,所以感覺太陽??;而到了中午,太陽的光芒照亮了大地,所以感覺太陽大?!?/p>
孔子聽后,微笑著走到他們面前,問:“你們倆為何爭論不休?”
一個小孩兒說:“我們倆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,所以爭論起來。”
孔子微微點頭,說:“你們倆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。其實,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。正如《易經(jīng)》中所說:‘易,無思也,無為也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?!?/p>
孔子的話讓兩個小孩兒茅塞頓開。他們意識到,世間的事物并非非黑即白,而是有著許多不同的角度和看法。于是,他們不再爭論,相互學(xué)習(xí),共同成長。
孔子繼續(xù)教導(dǎo)弟子們:“世間萬物,各有其道。我們要學(xué)會尊重不同的觀點,善于傾聽,才能不斷進步?!?/p>
在孔子的教誨下,弟子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,也學(xué)會了如何在紛繁復(fù)雜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。而那兩個小孩兒,也在孔子的點撥下,成為了村里的小智者,傳播著孔子的智慧。